在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和文明高校的关键时期和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我对邓小平同志的
“不要争论”和“扭住不放”有了更为深切地感悟,那就是:想干成事,特别是具有开拓性又事关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难事,就必须始终坚持用行动来说话,用现实的实践去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围绕要不要搞市场经济和一些经营方式及管理方法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的争论,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邓小平不失时机地指出,在姓“社”姓“资”问题上“不要争论”,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与顾虑,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后来被人们所概括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被党的十四大报告规定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或最终标准。
所谓“不要争论”并不是不辨是非,解放思想也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胡作非为,任何工作都应该有一定的标准、轨道、要求。按照这样的要求去想,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才是正确的,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这个标准便是“三个有利于”。只有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去解放思想,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保证更好地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们是没有多大疑义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不难形成共识的。但认准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因为干扰太多。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干扰一多,就容易转移注意力,就容易迷失方向。怎样才能做到不转移注意力,不迷失方向呢?邓小平用了一个非常形象而通俗的话来表达,那就是要“扭住不放”!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有鉴于中国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政治为中心,以及喜欢纠缠于概念和理论的争论,并多次冲击经济建设的历史教训,邓小平明确提出 “扭住不放”和“不要争论”,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务实作风。“不要争论”就是要用行动来说话,用现实的实践去解决问题。不切实际的争论往往容易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消耗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并人为的设置一些障碍和禁区,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社会进步。“三个有利于”是对实事求是的发展,是实践标准的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标准和直接目标。
只要全院上下同心同德,每一位员工都按学院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本职岗位上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学院的内涵建设就能够上一个大的台阶,并真正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创建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和文明高校才会水到渠成。
(基础课部 杨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