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曾小波 曾 丹 黄永录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师教学科研实绩。以推进学校承担的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服务提升型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绩效考核改革实践”为契机,以教师绩效评价“四维创新”促进教师绩效水平整体提升。
转变评价观念,凸显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实绩。一是建立师德保障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成立校级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委员会,建立“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联动、教师自律”的四级管理体系。系统构建“1+3+N”制度体系,在入职、晋职、荣退等关键节点设立“师德双审制”,打造“为人师表40年”终身成就奖、“最美理工人”等师德特色品牌。近两年,选树校级优秀教师等师德典型86人,其中省级以上荣誉获得者11人,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的师德示范群体。二是狠抓课堂主阵地。“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学校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聚焦新进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三类群体,推动教师全员相互听课、学校领导和教学督导推门听课,实施“青蓝结对”帮扶计划、表格化课程设计及教学展示比赛、教学能力“一月一展示”活动等,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整体满意度达到96.57%。近两年,教师荣获省级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5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三是倡导成果为要导向。学校创新提出“一人一年一成果”标志性教学科研业绩导向,立足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实施一人一画像、一年一成果、一类一标杆的“三个一”成长工程。近三年,教师高水平成果产出量同比增长36.5%,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数增长50%,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提升28%,专利转化实现0到1的突破,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连续两年倍增,发明专利授权数进入“金平果”2025年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名前列。
拓展评价内容,强化育人职责、实践能力和类型特色。一是突出教师主责主业。拓展教师绩效评价内容,将传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维”评价拓展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指导和服务学生”四维评价。强化教师一线学生工作经历,明确将青年教师至少有担任一年班主任工作经历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出台《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接待日实施办法(试行)》,实现教师面对面接待学生咨询全员覆盖,为学生在专业学习、大学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答疑解惑,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主责。改革教学工作量核定办法,增加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社团活动、顶岗实习等工作量,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主业。二是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突出教师社会服务实践能力要求,强化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重点评价教师授权专利成果转化效益、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等横向技术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对具备“双师”素质教师采取教学课时绩效上浮3%-8%、晋升职称额外加分等鼓励政策。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显著,学校专利转化收益同比增加242%,社会服务到账金额同比增加135%。三是坚决破除“五唯”。破除教育评价“五唯”顽瘴痼疾,树立以质量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实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教师职称晋级,不再将论文数、项目数、人才帽子等作为必要条件,评审方案包含“菜单式”成果清单,满足若干条目即可参评,并依据成果质量按等级赋分。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强化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到账金额和成果转化效益评价,横向项目经费到账20万元等同于一个省级课题。强化教师技术技能水平评价,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一等奖、社会服务项目实际到账金额达200万元者,即满足副高职称晋级“直通车”条件。
优化评价程序,加强过程管理和结果应用。一是绩效目标双向共设。学校通过“校-院-室-教师”四级双向沟通机制,上下协商制定年度绩效目标并以表格化形式备案。绩效目标分为基础性工作目标和突破性成果目标。基础性工作目标着重夯实教师教学科研基础能力;成果性目标实行“3-5项突破性成果”自主申报制,每名教师需编制个人年度绩效目标表,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实施路径及可量化成果。这种目标协商共设的做法克服了教师的抵触情绪,极大激发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绩效管理双向奔赴。学校全面简化常规工作评价程序,在教学常规评价方面,聚焦教学工作量、课堂管理、资源建设等核心指标,取消琐碎报表填报。优化教师绩效评价方法,对教学态度、方法等不易量化的软性指标实施定性评估。建立长周期评价机制,通过阶段赋分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师长远发展。改革后教师行政事务负担下降70%,教学核心事务占比提升至80%,驱动学校连续三年获评省教育厅直属单位考核优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完成率达97%以上。三是绩效反馈双向赋能。学校建立绩效诊断机制,要求教师基于《年度个人业绩清单》自主梳理问题并制订改进计划。对年度绩效评价排名后20%的教师实施分级深度约谈,共同分析原因、寻找绩效提升路径,将绩效评价反馈转化为发展性指导,赋能教师持续成长。近两年,累计帮助52名教师实现绩效等级提升,推动教师评价体系从制度约束向专业发展内生驱动。
弥补绩效短板,优化提升路径和实际效果。一是“工坊式”培训靶向驱动。利用假期持续开展“听(专家讲座)-研(小组研讨)-做(团队协作)”一体化“工坊式”培训,聚焦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菜单式培训项目,落实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做促学、以学导做,不断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二是“沉浸式”融入三实淬炼。拓展优质合作企业资源,确保1个专业与不少于1个行业或产业头部企业、N个中小微特色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专业“1+N”校企合作生态圈,重点与知名企业共建共享产业学院,目前与“三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共建远东智慧能源产业学院、厦门三安产业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为专业课教师实践提供“真实工作环境、真实设备操作、真实工作项目”,开展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系统企业顶岗实践,注重“教师+员工”双身份互补,切实提升教师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坚持“三真”原则服务企业。依托学校光伏控制与优化湖南省级工程实验室、复杂环境特种机器人控制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坚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取得真效果”的原则,由教授和博士领衔,找准“应用技术”切入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专利成果转化等横向技术服务,服务岳阳地区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晶澳(扬州)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先进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分析项目和蓝山粤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蓝山县楠市农光互补项目光伏组件功率和EL试验检测项目等,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李科主持的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服务提升型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绩效考核改革实践”阶段性成果)
新湖南地址: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4/2892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