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业界热点和创业趋势等,如果你有问题,可以在创业邦“问答”里注册提问,创业邦小编和广大网友,会积极为你寻找合适的答案。今日推荐的,是关于学生创业的疑问。
问:我在读研三,看到周围很多同学都去创业了,精神状态比在学校好得多,我也有些心动,考虑毕业后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我想问,如果我要做些准备的话,该从哪里入手?
答:最好的办法是先加入一家小创业公司,体验下创业的氛围,折腾一段之后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创业?
我之所以不鼓励你毕业后直接创业,主要有几点考虑:
(1) 大多数人不适合创业,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创业者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需要一些特别的素质。有些素质,听起来有点虚头八脑,比如“既要执着又要善变”。执着指的是有信念,不动摇;善变指的是不能固执,这条路不通就换一条,活下来最重要。这句话看似有点矛盾,让人无所适从,但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需要具备这种“模糊决策”的能力。一个人究竟是否适合创业,很难评估,但如果去创业公司体验一段,也许自己就有答案了。
(2) 创业的失败率非常高。这一点也是全世界都一样,在中国更高。为什么?有研究表明,国外的创业者,创业的动机多数是“创意在先”,或者说“感觉到市场上存在某种需求”,他们想通过创办企业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很多国内的创业者相对来说有些“动机不纯”,最常见的三个创业理由是“想当老板”、“想赚钱”和“还没想好干什么,先成立公司再说。”
创业能否成功,在于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上面提到的三个创业动机,没有一个和客户价值有关?
(3) 中国大学教育对学生创业者不利。
在中国创业艰难,有人归结为中国的创业环境恶劣。我倒不这么看。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环境差强人意吧。国内环境恶劣的地方,大家都能体会到,但有利条件往往被忽视,比如市场巨大,消费者成熟度低,等等,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机遇。如果你非说欧美市场如何规范,你去创个业试试?迄今为止,有几个中国的创业者能够在成熟市场成功?
中国真正糟糕的地方在于大学教育。由于资源日益集中,全国多数大学的资源实际已被掏空,再加上体制、社会风气的影响,多数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质量十分低劣。在本科阶段,国外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几个关键素质,如批判性思维(包括逻辑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素质是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但恰恰这几点,是国内大学生最欠缺的。恕我直言,我很担心你在校时间过长,而又不具备这些基础能力,很难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
前阵子有很多人去大学演讲忽悠,鼓励大学生创业,这是非常不负责的行为。这些人往往不是大陆人,自己也不是一毕业就创业的,也没有做过什么创业研究,有什么资格去做学生导师?另一方面,让没有资格的人去面对学生,这也正好说明中国的大学出了问题!
不多说了。一句话,先找家创业公司体验一把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