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职业教育联结行业企业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桥梁,也是落实产教融合以教助产的基本载体。当前,职业院校要聚焦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全力打造产教“零距离”课程,有效培养适应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业态变革特点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制造湘军”新生代,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贡献力量。 重构与产业集群“零距离”对接的课程内容体系。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是加速扩容湖南先进制造“国家队”的重要抓手。产业集群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建设专业群。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是创新型要素、创新型企业及其支撑系统所构成的有机共同体,高水平专业群是其支撑系统的重要元素。因此,职业院校要对接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建设需求,以专业群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升级课程内容,打造职业教育“金课”。 探索建立“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加“多层贯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多层贯通”指的是思政、技能实操、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课程教学内容经过系统整合后,分别以课程群的方式贯穿到“三层”课程中,形成“横向多层、纵向贯通”的群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体系由线性、扁平化向立体化转变。校企专家共同遴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较易任务—复杂任务—综合任务”的逻辑序化典型工作任务,使之适合课程教学需求;将序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公共基础课统筹考虑,分离出横向多层的课程和多层贯通的课程群。 打造具有“技能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职业教育“金课”。技能性要求课程内容围绕生产岗位的技术知识展开,向生产前主要延伸到现场工程设计优化和生产工艺流程再造,向生产后主要延伸到产品维护和升级;高阶性要求技术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中的复杂技术问题、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要求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实战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要求课程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学校需要打造校企结构化教学团队。 构建与现代化生产流程“零距离”适配的课程教学模式。基于生产流程的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应用转化,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直以来,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与生产流程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前沿技术、生产实践、真实工作节奏,确保所学技能满足岗位需求。 与现代化生产流程“零距离”适配的课程教学模式重在“三个真实”。一是把教师技术服务与学生技能实训相结合,推动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课程教学改革,高质量实施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二是把教师生产现场培训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推动基于真实劳动体验的社会实践教学改革,高质量实施企业员工培训项目。三是把教师产品研发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推动基于真实产品研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高质量实施制造业产品升级、开发、推广项目。 开发与企业生产资料“零距离”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资源承载着课程内容,制约着课程模式的选择。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能否有效传达给学生,基于真实生产流程的课程模式能否有效运行,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生产资料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 校企共建“实体课程资源”。从区域来说,要紧跟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对接园区主体产业,建立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集中共享企业生产、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园区资源,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从学校来说,应着力建设智能实践工坊,引入企业生产资源,开发多工段联动协作、品控优化创新等多序列实践教学资源;将产线生产场景引入实践教学,嵌入产线品控编码追溯等新方法,开发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实践实训项目。 校企共建“数字资源货栈”。以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为依托,构建数字课程资源中心,全方位覆盖专业教学、技能提升、企业培训、创新创业教育、1+X体系认证及科普教育等。建立行业数字素养图谱,按照目标归属分别纳入各课程,建立企业“岗位”与课堂“座位”的联结。参照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虚拟仿真、微课、动画等课程核心数字化学习资源,将生产场景以情境动画、虚拟仿真、AR增强现实等形式还原至课堂,形成产线与课程的“虚实孪生”。【作者分别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讲师。本文为2024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端装备“智”造转型下双高专业群教学场域的数字化提质改造研究》(XSP24YBZ194)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