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毕业生又到求职关键期。在大学生持续遭遇就业难的当下,中职毕业生的“成绩单”却很亮眼:武汉重点中职,七八个岗位抢一个学生;上海浦东中职生,大部分提前一年被“预定”;在贵州的招聘会上,甚至有企业为中职学生开出“配车配房”的优厚条件。
一面是市场对中职生日益火热的需求,一面却是中职学校相对冷清的招生,中职教育为啥缺少吸引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如何破除?专业技能型人才实行分类高考后,中职教育能否迎来转机?
——编 者
经费投入连年增长,办学水平一直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巨大——但说到底,中国的职业教育对多数学生和家长还是缺少吸引力。但是,近期在上海,记者看到了职业教育的一些新变化。
职业启蒙教育能否做得更早更好
自己动手在布面作画,然后做成有个性的T恤、布包;把一根普通电缆制作成网线,再用它体验上网;跟着未来的厨师们学做香甜的点心……日前,上海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中职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参与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的共212个职业项目。
面向整个城市打开中职学校大门,提供职业体验活动,在上海还是第一次。去年,上海在“星光计划”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组织了一些初中生现场观摩,反响很好,于是就有了今年的“职业体验日”。外界的积极反响让主办方始料不及:没怎么宣传,第一批网上试推的1万个名额一抢而空。
在农业学校,你可以当小农夫,学种盆栽、当草坪“理发师”;在技工学校,有数控木雕、3D打印、操作机器人等项目,在服务性行业集中的中职校里,你可以参与一回古玩艺术品拍卖、学调鸡尾酒或练习“极速点钞”。每个项目前都是人头攒动,候场的队伍排得很长。
耐心地将丝线分成几股,然后拈针刺绣,在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一名家长看到二年级的女儿如此专注都很惊讶:“平时老觉得她缺兴趣、没长性——要是读书也能这么专心就好了!”
“职校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学得轻松,都是差生。”美术专业一年级学生朱靖辰自信而坦然地说:“我初中学得累,成绩一般,进了中职,一样功课紧张,但喜欢就不累。这里不拼数理化,比的是技能和创意,职业目标也更清楚。”小朱说,毕业后他会继续考大学。
显然,很多家长都把职业体验当成了带孩子放松的手段。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处长劳晓芸告诉记者,在美国,孩子6岁就要接受职业体验教育,中国的职业启蒙教育起步很晚,许多学生直到填高考志愿时,还对个人特长兴趣和各种职业特性缺乏了解。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看来,职业体验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未来发展。“让学生更早对职业有认知,较早认清自己兴趣所在,日常学习将会更有动力。”他甚至设想,今后上海是否可以形成传统,将每年4月办成青少年的“职业体验月”。
中职毕业生收入稳增为何爱跳槽
虽然人们对中职教育存在一定偏见,但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的2013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13年,上海市86所中专、技校、职校近4万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7.8%。在超过2.2万名直接就业的2013届上海中职毕业生中,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对口或基本对口率达84%。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总数再创历史新高,达727万,有了上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似乎已成常态。
据调查,近几年上海中职毕业生收入持续提升,护理、航空服务、数控技术等专业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占四成,2010届中职毕业生起薪多在2000元以下,工作3年后,五成以上税后月薪已超过3500元。受访中职毕业生中,仅有不足一成对目前收入不满意。
不过,调查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0—2012届毕业的中职生,只有四成还在原单位,有过2次及以上跳槽经历者超过40%,且多从国企转到民营中小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也显示,中职生“岗位稳定性一般”。
中职毕业生为何频频跳槽?不少用人单位归因于中职生年龄较小,“在岗位敬业精神方面有所欠缺”。但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陈嵩看来,关键问题仍在于劳动用工制度的不规范和薪酬体系不尽合理。“一些国企的薪酬制度仍存在‘惟学历’倾向,对中高职毕业生往往抱着使用廉价劳动力的心理,中职毕业生只能通过跳槽获取更好薪酬。”陈嵩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关注技能型人才的起薪和技术岗位准入标准的规范实施。
分类高考后职业教育能否迎转机
“刚进校,学生大都不敢和老师交流眼神,因为用传统的教育标准看,他们是差生,是失败者。但现在,他们多阳光自信!”职业体验日里,几乎都是学生志愿者唱主角:维持秩序、讲解要领、带头示范。感慨于学生的成长,上海商贸旅游学校的徐本方老师这样说。
上海商贸旅游学校是黄浦区属的一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本是区内“兜底”招生的学校。如今,这里的毕业生却异常抢手——刚进5月,已一个不剩。与不少职业学校追求规模化办学不同,商贸学校近几年探索精致化办学,招生规模从5000多名缩减到了3000多名,专业从20多个减少到11个。
“不要用旧眼光看待职业教育,未来不会是单一读书成才的时代。产业在转型,第三产业新岗位不断出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我们职校的学生,要成为‘有能力的好人’,过上有自尊的生活。”校长李小华说。
商贸学校的毕业生里,有40%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李小华说,这一比例还会继续提高。今年教育部宣布,将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实行分类高考,上海在推行4年“中高职贯通”之后,近期还开始在一些应用技术类高校探索让学生从中职读到本科的“直通车”。
在陈嵩看来,分类高考,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路”,职业教育可能由此走入社会观念与办学现实的转折期,从而逐渐回归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低层次教育”。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尽快搭建起完善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更多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学校,让中职生真正做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
记者手记
改变命运,职业教育也可以
有哪些东西会伴随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且紧密关乎我们的幸福感?答案有两个:家庭和工作。
工作与职业关乎人生幸福。但多年来,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有些“偏门”。尽管早有《职业教育法》,多地职教经费却难以做到持续、均衡和足额地拨付;尽管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中职教育对改变孩子乃至家庭命运有着实际意义,但在不少人的眼里,读中职的孩子就是差生,是“失败者”,遑论自我实现与幸福感?
一边是已持续数年的“史上最难大学生就业季”,一边是中职毕业生行情见长和招工难、缺技师,如此荒诞的情形最终让我们迎来了职业教育命运的转折——不久前,教育部宣布分类高考,让包括中职生在内的技能型人才不再非得和学术型人才一样拼知识记忆和解难题水平,而是有了自己的上升通道。经济转型时代的中国发展,不仅需要有几个“领军人物”,更应该倚重的是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同样也可以。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应该实实在在地存在。社会观念的偏见与轻忽、人才培养的单一和偏执,真的到了该扭转的时候了。(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