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9月7日电(记者孙飞)“高考‘文状元’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但是我们中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也是毫不逊色的‘武状元’。”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教研室主任、教务科副科长陈小玲说。
从1985年开始,今年已是陈小玲从事职业教育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陈小玲扎根职业教育,先后获得“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物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广东省中等专业学校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成为职业教育教师中的佼佼者。
创新办学理念 推动教学改革
“武状元”之师的练就,并非一帆风顺。
80年代,中专生可以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具有干部身份并且包分配。到了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中职院校的发展遇到瓶颈:一些院校遭遇“招生难”,外界逐渐形成“只有学习成绩差才去读中专”的观点。
没有学生,又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甚至“武状元”?
陈小玲认识到,中职院校办学必须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与就业相结合。2002年,她作为带头人,参与学校物流专业的开设,此后这也成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由于师资有限,刚开始我平均每天上三门课,学生看到我都有点烦了。”陈小玲笑着说。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陈小玲多次带领教学团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和论证,并最终实现校内实训与企业运作的实际对接,引入“美宜佳连锁超市”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构建四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通、工学结合的课程平台。
“物流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2个班,2014年8个班,说明我们的专业建设成效好,得到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陈小玲表示。
此外,在“物联网”浪潮之下,“学校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考核选拔组建了‘物联网专班’,目前,首届物流网专班的学生均已到企业实习。”陈小玲说,“我们还将计划开设‘金融物流’专业,对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
同事眼中的“工作狂” 学生眼中的“邻家大姐”
“陈小玲老师在同事眼中,是一个专业的带头人,业务能力很强;在学生心目中,则是一个好大姐,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姐形象。”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邓小昕老师说。
“有一段时间看到陈老师发来的邮件,时间总在凌晨1点或者2点。”
对此,陈小玲解释,“那段时间刚好家里有老人做手术,下了班就立刻去医院,一些工作只能在晚些时候做。”
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入学年龄在15岁左右,往往还处于性格的叛逆期。“对待这些孩子,我常常觉得生活上的担子比教学上的担子更重,真是‘又当爹又当妈’”。陈小玲笑言道。
从1994年开始,陈小玲即在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兼任班主任,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也赢得学生的爱戴,每当教师节来临,往届的学生或短信、或电话、或亲自回到学校,来看望当年的“大姐”。
走“武状元”培养之路
在陈小玲看来,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可称为“文状元”;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获得佳绩则是“武状元”。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提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总体上从以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重工业和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为主转变。
“培养拔尖技能人才就是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和保障。”广东省教育厅巡视员李小鲁曾公开表示,“‘武状元’也是社会人才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样的人才结构才是科学完整的。”
为了带队培养“武状元”,陈小玲经常牺牲自己的节假日时间,指导学生不断训练。
有一年寒假,为了带领队伍准备比赛,整个寒假,陈小玲只休息了四天就投入到工作中,以至于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对她唯一的要求是“想吃她煮的一顿饭”。
付出总会得到回报。自2010年至今,陈小玲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共获得26个“一等奖”(48人),18个“二等奖”(28人),16个“三等奖”(19人);指导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师技能竞赛共获得1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成绩斐然。
“武状元”的不断涌现,也提升了陈小玲对未来职业教育的信心。“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能感受到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在加强。”陈小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