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艺术学院】学生党员读书分享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12-25 作者: 字体:【大】【中】【小】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

12月14日上午10点,管理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在明理楼501召开学生党员读书分享会此次分享的书籍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是部分学生党员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读后感。


李博峰:这本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下乡插队的故事,这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刚到陕北时,他还不足十六岁,他重情义,能吃苦,爱学习,志存高远,一心为民,用七年光阴带领梁家河村民攻坚克难,脱贫致富。他用自身艰苦奋斗的经历诠释青春真正内涵,让我深知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负青春韶华,才能不辜负时代履行我们历史的责任。


雷峥嵘: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群众路线,积极融入人民群众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二是想问题,做事情注重实际;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懈地学习。书中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也很拮据,十月份的陕北气温很低,习近平总书记竟然把衣服脱下来给了一位老汉,他这样做,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作为现代青年的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走进人民群众中,真切了解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蒋连乐:书中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成长历练的七个年头,虽然我们无法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七年中所承受的苦难跟压力,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跟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去酷爱学习、坚持读书。读书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读书过程中他注重分析对比,常常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参考,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读过的书就融进了灵魂,信手拈来,触类旁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初在面对困境且仍然不放弃学习中所用到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启发我们怎么去看书、如何有效的去看书,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来。


江树员:早些时候,我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最近我才有幸拜读。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农村劳动生活,培养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奋斗不怕输的精神。他面对生活困难迎难而上的心态使我感触极深。思想是左右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踏实做事且只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一直引导他走上一个又一个成功,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我认为不管是在何时何地,都要主动去享受酸甜苦辣的成长的历程,只有真正的去磨砺过后我们才会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必会有收获。


袁晨: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有着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在梁家河村的时候,他被推举成大队党支部书记,有个印象特别深的事情,他敢于接受批评,敢于面对批评,他说有错大家就指出来,他肯定改,他敢作敢当。其实他也有迷茫,彷徨的时候,但是正是在艰难岁月中的学习、实践、创新让他能迅速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的奋斗。作为青年学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学习、不折不挠的情怀,学习务实肯干、敢于创新优良作风,学习乐于思考、勇于改错的优秀品质。


吴丹: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十分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整本书用质朴的文字来感动读者。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也从没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达到了“痴迷”阅读的状态,正是这种痴迷的状态使他的阅读面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理念与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读书的事迹,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深入学习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


许诗: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感触颇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他非常喜爱读书,在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他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只有在平时多读书,多看书,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要像他学习,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奋斗中绽放自己的青春。

胡俊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未满16周岁的情况下,就毅然决定踏上“知青下乡”之路,选择去到艰难困苦的黄土高原,选择去直面陕西的物质匮乏,去接受精神的锻炼。在看这本回忆录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培养的优良品质,他的“解衣推食”,让我感触颇深。一个有着高品格的人,总归是要发光发热。联想到自身,作为学生干部,更加应该以身作则,敢于挑战困难,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柏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所遇到的四大关:一是跳蚤关,从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在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难以入睡;再到两年后习惯了叮咬,照样睡得安稳。二是饮食关,从精米细面到粗粝的杂粮;从难以下咽到回味无穷。三是劳动关,一开始连妇女的不如,两年后成了壮劳力,种起地来得心应手。四是思想关,在乡亲们身上学到了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呈现了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青年时期的苦难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要勇于面对,敢于担当,让苦难中锤炼能力,磨砺自己的品行,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做这个时代可堪大任的接班人。

编辑/宣传部(启航工作室)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