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于谦的认知大多缘自那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看起来只是一位不得志诗人的突发豪情,但事实上,这是一位名臣一生的真实写照。
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但他不拘泥于文学经书,对兵法等也有所研究。正如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他也有自己的偶像——文天祥。他曾写下这样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这也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一生行为举止的承诺,在30年后的那场北京保卫战中,他实现了这个承诺。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20万精锐大军倾巢而出。却因仓促出战和轻敌,中了蒙古大汗也先的圈套,以致皇帝被俘,军队惨败,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变。此时的大明人心惶惶,留守的军队都是老弱病残,朝廷上还有一大批主降的大臣,可谓一片亡国之象。323年前北宋灭亡的历史似乎就要重演。
在这个几乎所有人都已绝望的危难关头,文官出身的于谦挺身而出,接下了防守京师的重任。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负担。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蒙古大军,城中慌乱的百姓,士气低落的明军,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这是一盘死棋。
于谦也是人,他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名留青史永垂不朽,正是因为他战胜了他的恐惧,以一介文臣之身站了出来。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句他写给文天祥的赞词如今印证到了他自己身上。
他带领诸将领在城门外对敌,并下令军队出城封锁城门,自绝退路。不胜,即以身殉国,正是他这种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大明帝国行将崩溃之时力挽狂澜,缔造了北京保卫战的奇迹,守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人评价为“救时宰相”的名臣,却在明英宗复辟的那场夺门之变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意欲显之”这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成了于谦谋反的“铁证”。在他死后,官兵依例抄家,让抄家的官兵万万没料到的是,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于谦家无余财。他们不甘心地四处翻找,企图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终于,他们发现了一间紧锁的房子,认为这一定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撞开了门锁,房子里只有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明代宗为表彰他的功绩所赐,他奉命收下,却将他们锁了起来,从未示人以显荣誉。抄家的官兵沉默了,眼前的种种都无疑在告诉他们:这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国士!。
于谦与岳飞合称为于岳太保,却并不如岳飞那样广为人知。来于谦祠祭拜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但那又如何?无论这里是门庭冷落,还是有众人顶礼膜拜,这都与祠堂的主人于谦无关。他的功绩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 也不需要任何证明。
问:“何为国士?”
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